日常運動

NT $380.00
NT $285.00


這本小說,是我的時代讓我寫出來的「這本小說應該讓所有香港人都看過」—李智良 小說中承載了自二〇一九後,香港人所受的傷。傷,不只發生在催淚彈瀰漫的街道上,肉身對抗暴力後留在肌膚上的血痕。更多的憤怒、失望、罪疚、無力感諸多情緒緩慢地醞釀、滲透進原本習以為常的生活中。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在口號激昂的情緒之下,一次又一次走上街頭的社會運動成為社會極強烈的撕裂點,「日常」與「運動」看似被割裂成兩個戶不相涉的部分;一年、兩年隨著時日漸久,許多運動中累積的幽微心思緩慢滾燙,綿長地流進生活中交互反應。從家庭內親情的偏移、震盪到校園內不同立場間因公平、正義的理解差異相互衝突。 看著原本熟悉的街道多出幾道血污、熟悉的和藹店家老闆成了怒目暴徒、就連下班後,有人可以擁抱一起看著電視新聞都變成過於奢求的渴望,立場的站位選擇,成為課餘稀鬆平常的話題,直到同學一夕之間消失於校園……學生除了高喊著未來已沒有什麼希望,還能再多做什麼? 奮起的選擇如運動現場被鼓掌歡迎的勇者,明夜成為海面上的浮屍;怯懦退縮獨善其身的生活仍被抓補,所有愛、真理、正義的追求成為虛幻泡影,還未看見天光的終局。 日常與運動緊緊扭絞在一起,無法區隔、分離,成為這個世代香港青年的生活現實與生存狀態。這是在巨大的暴力與剝奪之後的殘存現實,既熾熱又荒蕪。—楊翠 這部由十個短篇串連成的作品,正如一面面鏡,畫上了這座城市的輪廓,照見的不是政權之殘虐或權力之虛妄,卻是「我們」在一場接近革命邊緣的民眾運動中所經驗的種種傷害、遺憾與內部矛盾。—李智良 對作者自己而言,格外艱難的提問:面對眼前他者的苦痛,究竟,有沒有那種合於道義的旁觀?也許,不一定總要自期以距離;說不定,就此果敢伸手,夕拾新晨猶在的花瓣,也可以是對文學的信。—童偉格  這本小說記存了香港抗爭者的精神動盪。沒有任何一種怯懦是簡單的,沒有任何一刻的勇武是絕對的。讓每一分「道理」都陷入自我懷疑,是人性的豐收,小說的豐收。—作家胡淑雯 《日常運動》指向運動化為日常的過程,然而對比色彩鮮明的運動,日常的過渡卻充滿困惑與曖昧。戰爭發生了、城市陷落了、傷害完成了、身處其中的人卻仍無法理解究竟發生了甚麼事。莉姿的書寫因而成為一種倫理行動。小說以近乎戀物的方式,鋪張地動用每個特寫和全景,一一紀錄每個騷動的症狀與矛盾。似乎是深怕掉落了任何一個像素,這個運動未來就也沒有被破譯的可能。《日常運動》所展現的貪婪和困惑,或許也是倖存者們最難以跨越的,日常的夢魘。—小說家鄧觀傑 每當「日常」二字出現,總引人想:你身處其中,不僅該思考如何閃躲那一顆催淚彈,也得考慮該用甚麼心情咬下那一塊甜美多汁的漢堡。運動並非電玩,你按下存檔、關機就能抽離—生活看似不變,實則不再如常。圍繞於香港脫離英屬時期到近年反送中場景,眾多人物內心活動爆發,近乎錯亂,卻又都頗有道理。是在抗爭,卻也在拯救自我混沌。「我沉默,我挺你,但我沉默」的不安持續擺盪;性別議題編織其中,男性說教藏在一些角色身上,透過不同女性的觀看,暴露眼中所見荒謬。層疊交錯精準的日常象徵符號,是莉姿極出色的筆法,將其中的愛與憂傷,譜寫得繚繞而悠長。—珂拉琪樂團家權 甚麼是日常?生活的舞台?時間的堆疊?還是一場運動的演化……香港發生過一場將日常改變的運動。由變成日常到退出日常,經歷運動的人今天怎樣?「這麼多年過去了,你(活還(成)害(怎)怕(樣)外(的)頭(人)嗎(了)?」《日常運動》推前游移,敘述他們運動前的日常和因何進發到那場運動。我彷彿也從中看見了自己。—香港電影《少年》導演任俠 早慧的梁莉姿,寫小說多年,香港年輕作家。文字青春而鋒利,絕望但不沉鬱,對現實始終保持著敏銳感知和批判。城巿住著不同的人,而每個人心裡都住著自己的城巿。《日常運動》即是城巿和人,各自浴火而尚未抵達重生之時,都褪去了一層皮而寫出來的作品。—香港小說家韓麗珠 香港作家李智良專文推薦臺灣作家童偉格專文導讀 名家共同推薦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任俠,香港電影《少年》導演胡淑雯,小說家鄧觀傑,小說家韓麗珠,香港小說家張潔平,前端傳媒記者、主編李屏瑤,作家房慧真,作家 --以下名單推薦邀請中—周冠威,紀錄片《時代革命》導演馬家輝,香港小說家


香港 運動 小說 重生


圖書 推薦書 現代 洛杉磯 首刷 漫畫 文學 HOME 圖像 小說 重生 作者 意識 麻繩 地球 小王子 B612


猜你喜歡


夜行紀錄
NT $285.00
間諜本色
NT $300.00
浮世薔薇
NT $285.00
煙街
NT $2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