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

NT $680.00
NT $510.00


2019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2019年喬治.歐威爾獎2020年亞瑟.羅斯圖書獎金獎2019年歐巴馬最愛書籍《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近九千讀者4.6顆星好評Goodreads逾八萬讀者4.5顆星好評「1972那年,三十八歲的寡婦珍.麥康維爾(JeanMcConville)膝下十子,蒙面入侵者在貝爾法斯特將她從家裡強行帶走。這本書是步調如小說般緊湊的精密報導,基夫以麥康維爾的謀殺案為主軸,牽引出北愛爾蘭問題的歷史。他訪問了衝突雙方的參與者,將那個時代悲劇的毀滅與虛耗轉化成鏗鏘有力、引人入勝的長篇故事。」──《紐約時報書評》(NewYorkTimesBookReview)  珍.麥康維爾(JeanMcConville)綁架案,可說是北愛問題血腥衝突中極惡名昭彰的事件之一。當地人都知道愛爾蘭共和軍(IrishRepublicanArmy,簡稱IRA)是幕後主謀,但是在恐懼與為理想癡狂的氛圍下,沒有人敢挺身而出。2003年,北愛爾蘭簽下協議換取得來不易的和平五年後,一處海灘上尋獲了一具人類骨骸。麥康維爾家的孩子一聽說死者的洋裝上別有一個藍色安全別針,就知道那正是他們的母親。因為家裡孩子眾多,她總是隨身別著別針,方便固定尿布或破損的衣物。  派崔克.拉登.基夫這本令人著迷的著作,書名啟發自北愛爾蘭詩人薛穆斯.希尼(SeamusHeaney)的詩作〈無論說什麼,說了等於沒說〉(WhateverYouSay,SayNothing),敘述北愛爾蘭充滿怨恨的衝突與其後續影響。全書以麥康維爾案開場,描寫受到血腥游擊戰摧毀的社會,而這場戰爭的後果從未得到重視。殘酷的暴力衝突,不僅讓麥康維爾家的孩子留下永遠的創傷──苦苦盼到的和平與愛爾蘭統一的目標差距甚遠,讓愛爾蘭共和軍的成員滿腔怒火,而其犯下的殺人罪行究竟是可以被合理化的戰爭行為?還是單純的謀殺?  《什麼都別說》以令人驚嘆、錯綜複雜的手法描寫北愛爾蘭惡名昭彰的殺人事件與其破壞力極強的後果,用文字編織出一個充滿熱忱、背叛、復仇和悲痛的世界。書中栩栩如生記錄了激進又魯莽的愛爾蘭共和軍恐怖分子,如桃樂絲.普萊斯(DoloursPrice),年紀輕輕就在倫敦發動炸彈攻擊、揪出必須處死的告密者。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共和軍精神領袖「黑人」布蘭登.休斯(BrendanHughes)、英國陸軍的間諜遊戲和見不得光的陰謀,以及與政府協議換取和平、卻矢口否認共和軍過往而背叛忠心戰友的傑瑞.亞當斯(GerryAdams)。本書特色◎作者長年鑽研報導文學書寫技巧,耗費四年時間查閱各種資料而寫成本書,其糅合新聞寫作與小說技巧,情節刺激,描繪人物細膩,讓人有身歷其境的臨場感。◎台灣與愛爾蘭同為面對全球化浪潮的島國,至今都未獨立。北愛走過的抗爭之路──解殖、獨立公投、街頭抗爭等新聞事件,以及主權抗爭運動未竟、革命志士何去何從等複雜情感……在台灣經歷各種社會運動的讀者會頗有共鳴。◎本書有別於市面上以觀光介紹切入的北愛爾蘭書籍,提供讀者一種觀看北愛爾蘭截然不同的新視野,也讓讀者快速進入二十世紀中葉北愛社會的複雜局勢。得獎和入圍紀錄2019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NationalBookCriticsCircleAward)2019年喬治.歐威爾獎(OrwellPrize)2020年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RossBookAward)金獎入圍2019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BookAward)入圍2019年度科克斯書評獎(KirkusPrize)入圍2019年克里斯多夫.埃沃特-畢格斯紀念獎(ChristopherEwart-BiggsLiteraryPrize)入圍2019年度Goodreads年度讀者票選獎(GoodreadsChoiceAwards)入圍2020年度戴頓文學和平獎(DaytonLiteraryPeacePrize)入圍2020年安德魯.卡內基優秀非小說獎(AndrewCarnegieMedalforExcellenceinNonfiction)年度最佳書籍歐巴馬2019年最愛書籍《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Weely)、LitHub文學網十年最佳非虛構書籍亞馬遜(Amazon)2019年度十大最佳歷史書籍《紐約時報》2019年度十大好書《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Post)2019年度十大好書《時代雜誌》(Time)2019年度最佳非小說作品CrimeReads十年最佳犯罪書籍《衛報》(TheGuardian)、《華爾街日報》(TheWallStreetJournal)、《經濟學人》(TheEconomist)、《科克斯書評》(KirkusReviews)、《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Tribune)、《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StarTribune)、《聖路易郵訊報》(St.LouisPostDispatch)、《達拉斯晨報》(TheDallasMorningNews)、《泰晤士報》(LondonTimes)、《圖書館雜誌》(LibraryJournal)、《浮華世界》(VanityFair)、《外交事務雙月刊》(ForeignAffairs)、《野獸日報》(DailyBeast)、《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紐約郵報》(NewYorkPost)、《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Post)、《週刊報導》(TheWeek)、《哈德森新聞》(HudsonNews)、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GQ、Slate雜誌、Variety雜誌、Buzzfeed網站、BookPage網站、JustSecurity網站、史傳德書店(TheStrand)、紐約公共圖書館(TheNewYorkPublicLibrary)年度最佳書籍各界好評「以強烈的批判反思北愛問題和其後果……大師之作。」──《經濟學人》(TheEconomist)「我好像是在看小說,那是因為《什麼都別說》有許多小說傑作的特色,以至於讓我擔心自己爆太多雷了,而且我也忘記珍.麥康維爾是個真實人物,還有她的孩子們也是──無論是在書裡或在現實世界。綁架、殺害她的人也一樣。……這本書的結構清楚,我們跟隨著人物來看故事,先從受害者入手,然後是加害者,隨即又回到受害者──接著作者不再提起他們,我們都忘了,但是在寫到幾十年後的歷史時,作者又讓那些人物回到我們眼前。這本書可以當成偵探小說來讀……基夫做得最好的一點,是掌握事件悲劇、毀滅和虛耗的本質和道德創傷的概念……《什麼都別說》是對北愛問題最出色的記錄。」──羅迪.道爾(RoddyDoyle),《紐約時報書評》(NewYorkTimesBookReview)「不同凡響的一本書……探索了北愛爾蘭這片脆弱的土地面臨的毀滅性影響……犀利的報導文字……麥康維爾的失蹤事件、她的孩子所遭受難以承受的打擊、再到二○○三年發現她的遺骸,以及當局致力於找到凶手的努力過程,構成了《什麼都別說》大半的篇幅。基夫先生在整本書中梳理了北愛問題的重大事件、人物和圖像:反天主教歧視、皇家阿爾斯特警隊的暴行和英國陸軍的占領、愛爾蘭共和軍在貝爾法斯特和倫敦發動的恐怖炸彈攻擊、愛爾蘭士兵的未審拘留、巴比.桑茲和其他人絕食抗議、福斯路和老教堂路、聯合主義準軍事組織、「真正」的愛爾蘭共和軍與「臨時派」、反情報、阿瑪萊特步槍和面罩。所有畫面讓人看得頭暈目眩,但是基夫先生將一切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麥可.歐唐諾(MichaelO\’Donnell),《華爾街日報》(WallStreetJournal)「派崔克.拉登.基夫最大的成就,是透過不同人物的故事訴說北愛爾蘭長達五十年的衝突──以扣人心弦和深刻的人性,解釋這段仍持續否定和定義未來的過往歷史……只有局外人能寫出如此精彩的書……如果能夠為這段歷史下定論,拉登.基夫的結論就是:所有人都是恐怖事件的同謀……這本書令我讚不絕口:博大精深、清楚易懂、引人入勝、發人深省。我以為自己已經厭倦了北愛爾蘭的歷史,但這本書讓我改觀。」──梅蘭妮.里德(MelanieReid),《泰晤士報》〔TheTimes(London)〕「栩栩如生、精巧複雜……基夫展現了值得效仿的公正。」──《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TimesLiterarySupplement)「本書涵蓋的範圍與其抱負令人歎為觀止……基夫以充滿批判的眼光檢視了真相在戰爭中的本質為何,以及暴力和欺騙付出的代價……這本書將躋身最傑出的北愛問題相關書籍之列。」──陶比.哈恩登(TobyHarnden),《週日泰晤士報》(TheSundayTimes)「《什麼都別說》講述珍.麥康維爾在一九七二年遭到愛爾蘭共和軍殺害,以及後續錯綜複雜的故事,令人心痛但也令人沉浸其中……研究縝密、描寫精湛。」──約翰.班維爾(JohnBanville),《愛爾蘭獨立報》(IrishIndependent)「基夫的著作和研究講究證據……最傑出的非虛構報導敘事。」──《愛爾蘭時報》(TheIrishTimes)「基夫以撼動人心、清楚易懂的文字敘述那些蹂躪北愛爾蘭的暴力衝突,同時融入現實世界的凶案追蹤……這本書流露出無限的悲傷,即使是那些為了信念做出駭人聽聞行為的人,作者也完全沒有忘記他們的人性。」──《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Weekly)「基夫以全面又犀利的筆調探索這些恐怖事件,以及永存於宗教暴力衝突中心的哀痛。基夫並不是用傳統的歷史敘事方式來呈現愛爾蘭的諸多苦難與困境,這點值得嘉獎,他的《什麼都別說》呈現的是非虛構敘事的傑作。」──《洛杉磯書評》(LosAngelesReviewofBooks)「《什麼都別說》以強而有力的文字記錄下一個因創傷而麻木的社會,努力想要逃離其墜入的深淵。」──《洛杉磯時報》(LosAngelesTimes)「基夫十分擅長揭露塵封已久的犯罪事件……《什麼都別說》講述的是衝突如何結束,以及誰能結束衝突。」──《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投入許多精力完成的細緻報導……迄今北愛爾蘭仍然頻頻發生曠日持久、大大小小的群體暴力衝突……基夫這本探究真相的精湛之作,顯示出一次政治協議只能在形式上解決暴力衝突,但其實後續的和解過程可說漫長、痛苦又反覆無常。」──《外交事務雙月刊》(ForeignAffairs)「派崔克.拉登.基夫的新著作《什麼都別說》追蹤調查一位母親的失蹤案,揭開了鮮少人討論的血腥歷史……這本書讀起來像是小說,但是任何在《紐約客》看過基夫文章的人都能證明,他絕對是擇善固執的報導者與研究者,是非虛構敘事的大師……無與倫比的故事。」──《滾石雜誌》(RollingStone)「這本書精算了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道德平衡……在腦中縈繞不去……《什麼都別說》是一本不言自明的警世之作,講述了青年的狂熱、暴力造成的長期影響,以及遺忘的政治手段。」──德夫林.巴瑞特(DevlinBarrett),《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Post)「扣人心弦……對於想更了解北愛爾蘭問題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會讓您深受啟發。」──《信使郵報》(ThePostandCourier)「步調快速、扣人心弦,而且從未遺漏背景脈絡的歷史故事……這本書檢視了令人心痛但也令人著迷的北愛爾蘭歷史,不論是初學者還是專家都能探究書中揭露的真實。」──《基督科學箴言報》(TheChristianScienceMonitor)「引人入勝的愛爾蘭共和軍炸彈和暗殺攻擊故事,由放置炸彈和扣下扳機的人親口訴說。」──《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StarTribune)「今年最扣人心弦的非虛構類作品。」──《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Weekly)「精湛地描寫北愛爾蘭問題的歷史……精彩絕倫……正如同設計最精巧的犯罪故事,基夫將真相(也就是那些謊言)一一攤在陽光下。」──莫琳.柯利根(MaureenCorrigan),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基夫非常出色地講述了一個命案緝凶的故事……他一層一層揭露歷史,像是慢慢剝開一顆腐爛的洋蔥,想辦法找出英國政府、北愛爾蘭警方和麥康維爾一家追尋了將近五十年的答案……基夫將這齣大戲中的每個角色刻畫得絲絲入扣、栩栩如生。……《什麼都別說》提醒了我們北愛爾蘭從未癒合的創傷。隨著英國脫歐迫在眉睫,這本書正好警告我們揭開愛爾蘭的傷疤、讓傷口再次淌血,是多麼容易的事。」──帕蒂.赫許(PaddyHirsch),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報導用心、描寫細膩、文字扣人心弦,《什麼都別說》揭露了真相。基夫不僅一層一層剝開這場慘烈衝突中最重要、最神祕的犯罪事件背後的真相,也挖掘了北愛問題的歷史,呈現事件迴盪至今的餘波。」──大衛.格雷恩(DavidGrann),《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花月殺手》(KillersoftheFlowerMoon)作者「本書以令人悲痛和深入聚焦的文字,記錄了受到極端政治暴力消耗青春的年輕男女,如何被自己所創造的歷史改變,以及如何掙扎地接受自己雙手沾染的鮮血。《什麼都別說》是強而有力的反思,基夫寫了一本必須存在的著作。」──菲利浦.古爾維奇(PhilipGourevitch),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得主《我們想告知您,明天我們全家人將遭到殺害》(WeWishtoInformYouThatTomorrowWeWillBeKilledWithOurFamilies,暫譯)和《阿布格萊布監獄歌謠》(TheBalladofAbuGhraib,暫譯)作者「高明、挖掘真相、完全令人陶醉其中,《什麼都別說》引領我們深入現代世界最沉痛的衝突核心,以超乎尋常的憐憫之心帶領我們再次走上和解的道路。這不只是一本強而有力、精采絕倫的報導之作,而是最精華的當代史記錄。」──瑪雅.加薩諾夫(MayaJasanoff),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得主《新世界的流亡者》(Liberty’sExiles)和《黎明的守望人》(TheDawnWatch)作者「派崔克.拉登.基夫引用一句愛爾蘭諺語『無論說什麼,說了等於沒說』暗示和說明了一切。基夫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以人為本記錄下北愛問題的悲劇。他追蹤幾個不容遺忘的人物緊密交織的人生,以坦率和深入的筆調描繪仍受血腥歷史的陰影所籠罩的社會。《什麼都別說》訴說的故事讀起來令人深受啟發、倍感共鳴,更是令人心碎。」──寇倫.麥坎(ColumMcCann),《紐約時報》暢銷書《橫跨大西洋》(Transatlantic,暫譯)、《讓偉大的世界旋轉》(LettheGreatWorldSpin,暫譯)作者,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派崔克.拉登.基夫對北愛問題扣人心弦的描寫,由真實犯罪、歷史和悲劇三大主軸構成。基夫鞭辟入裡的報導揭示了北愛問題的隱藏成本,講述衝突造成的慘烈代價與至今仍持續迴盪的原因。這是一本必讀的好書。」──吉莉安.弗林(GillianFlynn),《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控制》(GoneGirl)作者「派崔克.拉登.基夫擁有非常罕見的能力,可以透過一個人的故事強而有力地呈現更大的格局。基夫結合記者調查史實的技巧,以及懸疑小說家說故事的能力,出色地描繪北愛期間重創貝爾法斯特的威脅與陰謀,展現平凡百姓如何慢慢走向無可避免的可怕衝突。《什麼都別說》讀起來時而扣人心弦、時而引人深思,相較於其他歷史作品,本書讓北愛爾蘭悲劇的過往得到更多關注。」──史考特.安德森(ScottAnderson),《紐約時報》暢銷書《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inArabia)作者「《什麼都別說》的作者派崔克.拉登.基夫是美國當今極度傑出的記者之一,以犀利的筆觸探討政治暴力的本質和後果。這本文字優美的著作深入探索愛爾蘭共和軍的核心,記錄北愛問題最嚴峻那幾年的重大事件,以及衝突落幕後至今仍籠罩貝爾法斯特的陰霾。福克納說得一點也沒有錯:『往事從未結束,甚至從未過去。』」──彼得.柏根(PeterBergen),《搜捕:從九一一到阿伯塔巴德,賓拉登十年追捕紀事》(TheTen-YearSearchforBinLadenFrom9/11toAbbottabad,暫譯)作者「好看,真好看,強大的布局,動態的敘事,置身其中的人所思所行,變與不變,悔與不悔,皆有脈絡可循。北愛長年的政治衝突下,暴力反抗的殺戮,是必要的犧牲,還是難卸的罪行?作者耗費四年鍥而不捨地尋訪,以愛爾蘭共和軍的一樁綁架舊案,細密編織反抗軍與鎮壓者之間的血腥歷史,聚焦在相關核心人物的激情、勇氣、意志與行動力,乃至革命走入體制後,臨老的自責或怨懟,懷恨或迴避,今昔對照,觸目驚心。」──顧玉玲(作家,北藝大人文學院助理教授)「本書讓北愛議題不再只是媒體上扁平、刻板影像與報導,而是從真實犯罪、歷史和悲劇三大主軸,透過細膩的文字,深入發掘與刻劃北愛衝突與暴力的真相。北愛議題尚未真正落幕,與我們所處的世界依然切身相關。」──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延續美國『新新聞』倡議的敘事傳統,加以言必有據的寫實功夫,敘事考證都堪稱一流。動人處在掌握事件虛耗、徒勞,以至毀滅的悲劇本質,刻畫道德有傷的沈痛。詰問囚禁人類心靈的豈不就是理想?如此大哉問最教人心驚。」──林元輝(政治大學名譽教授)「我非常驚艷、讚嘆的是這本書的原註數量──一段兩百多字的打鬥場景可以加五個註;六、七段綁架的過程有十五個註說明資料來源。如果說,什麼才叫做『非虛構寫作』的嚴謹、求真,這就是了!」──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推薦人江懷哲|《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作者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阿 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林元輝|政治大學名譽教授房慧真|報導文學作家范琪斐|資深媒體人高俊宏|創作者、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健民|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黃孫權|前《破週報》總編輯、中國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兼網絡社會研究所所長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羅永生|文化研究學者羅冠聰|香港立法會前議員顧玉玲|作家、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依姓氏筆畫排列)


THEECONOMIST 高雄 NPR 故事 克拉 THEATLANTIC 香港 IRA 衝突 書籍 洛杉磯 GOODREADS 文字 作者


NEWSWEEK 故事 螺絲 SKYPE 旅行 成大 財政部 大地 TIMES 國軍 衝突 閱讀 Podcast 旅遊 SALON BBC 洛杉磯 文件 阿拉斯加 ELLE 東歐 KINDLE 作者 1968


猜你喜歡


拿破崙
NT $263.00